• NIBS学者发现V型质子泵参与果蝇视觉系统的膜蛋白运输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了解V-ATPase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动物模型。 [2018/7/17]
• 中科大最新文章:利用液体核磁刻画CTCF多点识别DNA的动态特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院士/吴季辉教授团队的阮科副教授和张志勇教授利用液态核磁共振结合小角度X射线散射等技术,在对人源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8/7/17]
• 北大青年千人教授连发Cell,Nature子刊文章:新型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毓龙研究组近期接连在Cell,Nature Biotechnolog杂志发表文章,分别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和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的最新成果。 [2018/7/16]
• 中外科学家发表Science文章:通过比较进化基因组学提出新观点
结瘤生物固氮是进化生物学上观察到的最迷人的现象之一,也是农业上重大的科研问题。 [2018/7/16]
• 广医三院晏光荣等团队首次证实人类基因组存在6mA修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晏光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人类基因组中首次发现了DNA 6mA修饰,而之前的观念是它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2018/7/16]
• 北京师范大学发表Human Brain Mapping封面论文:教与学的神经同步机制
通过教学,将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知识传递下去,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繁荣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呢? [2018/7/13]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文章
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拓展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在古人类与古文化方面的新方向,并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早期古人类起源、迁移和扩散的格局。 [2018/7/13]
• 青年千人项目发表Nature子刊文章:致病及功能性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
最近十年来,更多的蛋白被发现组装形成amyloid来执行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细菌被膜的形成,激素的储存,长程记忆的维持以及细胞程序性坏死等等。 [2018/7/13]
• 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发表PNAS文章揭示光系统II生物发生调控机制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发表了题为“LOW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1 is required for light-regulated photosystem II bi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阐释了光如何控制D1的合成并调控光系统II的生物发生。 [2018/7/12]
• 浙江大学教授发表PNAS文章:姜黄素如何抑制癌症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香料姜黄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姜黄素与双特异性酪氨酸调节激酶2(DYRK2,生物通注)能在原子水平上结合,抑制癌症。 [2018/7/11]
• Nature Biotechnology:一种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
乙酰胆碱是研究史上第一个被鉴定的神经递质,其相关研究推动了神经递质和突触传递的概念的建立1-4。目前人们已经对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在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有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但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5 [2018/7/11]
• PLoS Biology:p38α在白色脂肪米色化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成员p38α通过影响PKA/CREB/UCP-1信号通路,调控白色脂肪组织的米色化过程并进一步影响能量代谢的状态。 [2018/7/11]
• Nature子刊:家蚕驯化和改良历史
尽管前期研究已经表明家蚕驯化起源于中国,并源自单一的驯化事件,但受限于品种选择和测序深度,家蚕各品系的详细驯化历程和传播历史仍不清楚。 [2018/7/11]
• Nature子刊:结直肠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新机制
这一研究首次发现腺苷酸激酶hCINAP能通过提高细胞的糖酵解水平来促进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迁移能力。 [2018/7/10]
• Nature子刊:裴端卿等人在斑马鱼中构建出一种肠道炎症模型
研究利用斑马鱼突变体模拟了炎症性肠病的部分表型,并且结合体外细胞3D培养结果解释其发病机制。 [2018/7/10]
• 我国科学家发现同时调控人群肤色变浅和适应寒冷的基因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同时调控现代人肤色变浅及适应寒冷的基因。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上。 [2018/7/10]
• 中国药科大学千人教授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文章 解析关键CRISPR-Cas系统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获得了分辨率分别为3.7和4.7Å的pre-nicking和post-nicking状态下的Type I-E Cascade/R-loop/Cas3复合体的晶体结构。这对于解析CRISPR-Cas系统中RNA如何指导DNA进行降解提出了新观点。 [2018/7/9]
• EBioMedicine:肾脏纤维化新机制和治疗靶点
研究结合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分子基础探索了肾纤维化形成机制。研究首先发现转录因子RUNX1通过上调PI3K亚基p110δ表达,激活AKT并籍此p110δ/AKT信号通路,调控和促进了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以及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由此提出了RUNX1可作为肾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 [2018/7/9]
• 清华大学学者最新一期Nature发表长文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报道了结合有复制起点DNA(ARS305)的酿酒酵母起点识别复合物(ORC)3-Å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此高分辨率结构不仅为理解酵母ORC如何识别和结合序列特异性的DNA复制起点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也阐明了ORC如何通过弯曲DNA来进一步加载DNA复制解旋酶MCM2-7的分子过程。 [2018/7/6]
• 中科大Natuer子刊指出一种中草药成分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和痛风
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冬凌草的主要成分冬凌草甲素可共价结合NLRP3蛋白从而抑制炎症小体活化,且对NLRP3相关的一些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018/7/6]